有些事情不太適合在寒冷的冬天做,比如說、發射太空梭...

即將過去的這一週,又讓人想起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悲劇。

1986年的1月27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再一次出任務,跟以往有些不同的是,這次任務是航太史上頭一次有個「老百姓」加入機組員的行列,這個「老百姓」是個中學教師,在萬人海選中推穎而出,預備見證非專業飛行員也能加入太空任務的新紀元。
這絕對是太空任務邁入民用化的里程碑,而這位女老師也準備了豐富的內容要在太空中對全世界(至少全美國)的中小學生進行一場生動的示範教學。
所以,這次的發射任務特別受到媒體注目,而說好的示範教學、就在一群孩子興奮地注目下,在天空變成一團火球...七名機組員無一生還。

事後諸葛,現在我們都曉得作為真空設備的O-Ring被操作在溫度遠低於它設計所能承受的發射環境。O-Ring失效了、燃料洩出來,後面的故事我們也都看到了~
太空梭發射有一定的環境參數規範,比如說太冷的冬天就不適合,在進行發射決策的當時,也確實有工程師強烈警告、拒絕在發射決議上簽字,但災難還是發生。
其實,我不特別責怪NASA顢頇、或者決策的官員好大喜功,一個悲劇的發生,大家都希望有個「壞人」被送上祭壇,但我感覺這是個共業。

太空任務遠比我們在卡通或科幻小說裡看到的還要更花錢,再強調一次,是花很多很多的錢,同樣是花很多錢,台積電或蘋果的資本支出,會用龐大的收益來證明它值得、進而取得股東的支持,但探索太空的花費,在那個年代,肯定沒有商業上的收益(即使今天已經很多民用衛星,前瞻的太空探索依然是個孤獨的燒錢活動),所以NASA的決策不可能自外於政治團體的施壓,而當時已經一再延期的發射時間,那些政治團體來自媒體的壓力大概也很大。

這個事件後來成為工程倫理上的知名教案。當然,可想而知,NASA一時間肯定被叮得滿頭包,但在這之後,許多的太空任務依然可以看到NASA在安全規範之外「走後門」的狀況。
如同前面說到的共業,我相信極端嚴謹的太空任務要遵循每個規範肯定要花比現在多出許多的經費,偏偏它是筆大錢、又不會有商業回收,道德上的堅持太容易向現實妥協,進而便宜行事。
一個例子是,17年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也發生重大意外,一樣陪葬了上面所有的機組員(七名)。雖然這次不是因為低溫造成,但同樣有主管單位走安全規範瑕疵的痕跡,然後,也同樣發生在冬天。

有些事情不太適合在寒冷的冬天做,比如說、發射太空梭...

Challenger_explos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rrenCh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